紅葉石楠(學名:Photiniaserrulata)是薔薇科石楠屬雜交種的統(tǒng)稱,為常綠小喬木,株高4-6米,葉革質,長橢圓形至倒卵披針形,春季新葉紅艷,夏季轉綠,秋、冬、春三季呈現紅色,霜重色逾濃,低溫色更佳。做行道樹,其桿立如火把;做綠籬,其狀臥如火龍;修剪造景,形狀可千姿百態(tài),景觀效果美麗。紅葉石楠因其新梢和嫩葉鮮紅而得名。常見的有紅羅賓和紅唇兩個品種,其中紅羅賓的葉色鮮艷奪目,觀賞性更佳。春秋兩季,紅葉石楠的新梢和嫩葉火紅,色彩艷麗持久,極具生機。在夏季高溫時節(jié),葉片轉為亮綠色,給人清新涼爽之感覺。形態(tài)特征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4—6米,稀可達12米;小枝褐灰色,無毛。葉革質,葉互生,長橢圓形、長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9-22厘米,寬3-6.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疏生帶腺細鋸齒,近基部全緣,無毛;葉柄長2-4厘米,老時無毛。復傘房花序頂生,總花梗和花梗無毛;花梗長3-5毫米;花白色,直徑6-8毫米。梨果球形,直徑5-6毫米,紅色或褐紫色。分布在陜西、華東、中南、西南;印度尼西亞也有。生于海拔1000-2500米的雜木林中。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4—6米,稀可達12米;小枝褐灰色,無毛。葉革質,葉互生,長橢圓形、長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9-22厘米,寬3-6.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疏生帶腺細鋸齒,近基部全緣,無毛;葉柄長2-4厘米,老時無毛。復傘房花序頂生,總花梗和花梗無毛;花梗長3-5毫米;花白色,直徑6-8毫米。梨果球形,直徑5-6毫米,紅色或褐紫色。分布在陜西、華東、中南、西南;印度尼西亞也有。生于海拔1000-2500米的雜木林中。植物特性紅葉石楠有很強的適應性,耐低溫,耐土壤瘠薄,有一定的耐鹽堿性和耐干旱能力。性喜強光照,也有很強的耐蔭能力,但在直射光照下,色彩更為鮮艷。紅葉石楠生長速度快,且萌芽性強,耐修剪,可根據園林需要栽培成不同的樹形,在園林綠化上用途廣泛。一至二年生的紅葉石楠可修剪成矮小灌木,在園林綠地中作為地被植物片植,或與其他彩葉植物組合成各種圖案;也可培育成獨干不明顯、叢生形的小喬木,群植成大型綠籬或幕墻,在居住區(qū)、廠區(qū)綠地、街道或公路綠化隔離帶應用。但在國內還是新引進開發(fā)的樹種,目前處于種苗繁育階段,僅有少量種苗供應市場,尚未有大規(guī)格苗木供園林應用,遠遠不能滿足苗圃和園林工程應用的需求。因此該樹種市場前景廣闊,發(fā)展?jié)摿薮。觀賞應用生長速度快,且萌芽性強,耐修剪,可根據園林需要栽培成不同的樹形,在園林綠化上用途廣泛。一至二年生的紅葉石楠可修剪成矮小灌木,在園林綠地中作為地被植物片植,或與其他彩葉植物組合成各種圖案;也可培育成獨干不明顯、叢生形的小喬木,群植成大型綠籬或幕墻,在居住區(qū)、廠區(qū)綠地、街道或公路綠化隔離帶作用,當樹籬或幕墻一片火紅之際,非常艷麗,極具生機盎然之美;紅葉石楠還可培育成獨干、球形樹冠的喬木,在綠地中孤植,或作行道樹,或盆栽后在門廊及室內布置。目前我國園林綠化中常綠或半常綠的紅葉樹種極少,常見的有紅花檵木和紅葉小檗,但這兩個樹種的葉片革質化程度低,耐寒性比紅葉石楠差;紅花檵木僅適宜在酸性土壤種植,紅葉小檗雖然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但其為半常綠或落葉樹種,且兩個樹種的葉片均為暗紫紅色,無論是生態(tài)適應性還是葉片觀賞性,都無法與紅葉石楠的鮮亮紅色相媲美。紅葉石楠在國外特別是歐美和日本已廣泛應用,被譽為“紅葉綠籬之王”。但在中國還是新引進開發(fā)的樹種,目前處于種苗繁育階段,僅有少量種苗供應市場,尚未有大規(guī)格苗木供園林應用。遠遠不能滿足苗圃和園林工程應用的需求。因此該樹種市場前景廣闊,發(fā)展?jié)摿薮蟆?nbsp;
2019-03-10 電議竹柏別名:桫杉、山杉、那木、竹葉柏科名:羅漢松科拉丁名:Podocarpusnagi生態(tài)習性:分布區(qū)較廣,水熱條件差異大,年平均溫18-25℃,1月平均溫6-20℃以上,極端較低溫在海南為4℃以上,在內陸可低至-1℃或更低;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為中性偏陰樹種,散生于山地雨林常綠闊葉林中,在林冠蔽下能正常生長,結實較多,種子發(fā)芽力強,林下生苗生長旺盛。土壤為山地赤紅壤或山地黃壤,pH值5.5-7.0。以在深厚、疏松、濕潤、多腐殖質的砂壤土或輕粘土上,生長較為迅速。幼齡時生長緩慢,5年生以后逐漸加快,30年生達到較高峰,此后生長逐漸減慢。定植后20年結實。主根直而明顯,側根短小,集中于根頸下25厘米處,細根少,常具根瘤。3-4月開球花,10-11月種子成熟。形態(tài)特征:常綠喬木,高20-30米,胸50-70厘米;樹干通直,樹皮褐色,平滑,薄片狀脫落;小枝樹生,灰褐色。葉子為變態(tài)的枝條,交叉對生,質地厚,革質,寬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無中脈,有多數并列細脈,長8-18厘米,寬2.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窄成扁平短柄,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有多條氣孔線。雌雄異株,雄球花狀,常3-6穗簇生葉腋,有數枚苞片,上部苞腋著生1或2-3個胚株,僅一枚發(fā)育成種子,苞片不變成肉質種托。種子核果狀,圓球形,為肉質假種皮所包,徑1.5-1.8厘米;梗長2.3-2.8厘米。繁殖培育:當種子假種皮呈藍紫色時即可采種,不宜曝曬和久藏,應隨采隨播或沙藏至翌年3月播種。播后20天左右始發(fā)芽,優(yōu)質種子的發(fā)芽率90%以上。幼苗出土后,要遮蔭。兩年苗高80-100厘米即可出圃。也可用大營養(yǎng)袋育苗,生長更快;蛴诖杭静捎媚壑ηげ。造林地宜選在陰坡或半陰坡、空氣濕度較大、土壤肥厚的砂壤土上。以雨季造林為宜。園林用途:竹怕是有名的景觀樹種,材質似杉木,故有山杉之稱 竹柏別名:桫杉、山杉、那木、竹葉柏科名:羅漢松科拉丁名:Podocarpusnagi生態(tài)習性:分布區(qū)較廣,水熱條件差異大,年平均溫18-25℃,1月平均溫6-20℃以上,極端較低溫在海南為4℃以上,在內陸可低至-1℃或更低;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為中性偏陰樹種,散生于山地雨林常綠闊葉林中,在林冠蔽下能正常生長,結實較多,種子發(fā)芽力強,林下生苗生長旺盛。土壤為山地赤紅壤或山地黃壤,pH值5.5-7.0。以在深厚、疏松、濕潤、多腐殖質的砂壤土或輕粘土上,生長較為迅速。幼齡時生長緩慢,5年生以后逐漸加快,30年生達到較高峰,此后生長逐漸減慢。定植后20年結實。主根直而明顯,側根短小,集中于根頸下25厘米處,細根少,常具根瘤。3-4月開球花,10-11月種子成熟。形態(tài)特征:常綠喬木,高20-30米,胸50-70厘米;樹干通直,樹皮褐色,平滑,薄片狀脫落;小枝樹生,灰褐色。葉子為變態(tài)的枝條,交叉對生,質地厚,革質,寬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無中脈,有多數并列細脈,長8-18厘米,寬2.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窄成扁平短柄,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有多條氣孔線。雌雄異株,雄球花狀,常3-6穗簇生葉腋,有數枚苞片,上部苞腋著生1或2-3個胚株,僅一枚發(fā)育成種子,苞片不變成肉質種托。種子核果狀,圓球形,為肉質假種皮所包,徑1.5-1.8厘米;梗長2.3-2.8厘米。繁殖培育:當種子假種皮呈藍紫色時即可采種,不宜曝曬和久藏,應隨采隨播或沙藏至翌年3月播種。播后20天左右始發(fā)芽,優(yōu)質種子的發(fā)芽率90%以上。幼苗出土后,要遮蔭。兩年苗高80-100厘米即可出圃。也可用大營養(yǎng)袋育苗,生長更快;蛴诖杭静捎媚壑ηげ。造林地宜選在陰坡或半陰坡、空氣濕度較大、土壤肥厚的砂壤土上。以雨季造林為宜。園林用途:竹怕是有名的景觀樹種,材質似杉木,故有山杉之稱
2024-07-10 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