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嫩芽 屬多年生落葉小喬木,別名:刺龍芽、刺老芽、遼東楤木、龍芽楤木、鵲不踏等。刺嫩芽的嫩芽為食用部分,食用方法多樣。可以生食、炒食、醬食、做湯、做餡,或加工成不同風(fēng)味的小咸菜。它味美香甜,清嫩醇厚,野味濃郁,是上等山野菜,被譽為“山野菜之王”。多年來,一直是出口的主要野菜品種之一,而且供不應(yīng)求。深受國內(nèi)外廣大消費者的稱贊?煞Q得上是“美味山珍”。 刺嫩芽原產(chǎn)于我國,主要分布在我國、日本、朝鮮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等地區(qū)。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其中遼寧的本溪桓仁、寬甸、撫順等地區(qū)分布較多,資源豐富。 刺嫩芽喜生長在溝谷、陽坡、土壤肥沃、潮濕或半陰的雜木林、闊葉林、混交林、次生林中或生長在林緣、林、溝邊等地。近年來,由于天然林的面積逐年減少,荒山坡地的植樹造林,而且品種單一,致使刺嫩芽的生存面積也在逐年減少。再加之部分地區(qū)破壞性、掠奪性的連年多茬采收,甚至割莖移栽,使刺嫩芽資源急劇減少,在某些地區(qū)已面臨滅絕的危險。 人工栽培還處于起步階段,資源減少,社會需求量在增大,有著巨大的國內(nèi)和國際市場。近年,刺嫩芽大量出口日本和南韓。同時國內(nèi)人民也非常喜食刺嫩芽,特別是高級飯店一盤刺嫩芽價值上百元。但由于連年采集,造成植株枯死,野生資源逐年破壞,產(chǎn)量逐年下降,目前產(chǎn)量已滿足不了市場需要,所以發(fā)展刺嫩芽人工生產(chǎn)是當(dāng)務(wù)之及。因此人工栽培刺嫩芽有著十分廣闊的發(fā)展前景。野生刺嫩芽分布于我國東北長白山沿脈和小興安嶺沿脈,其同屬植物在我國華東、華南、西南山區(qū)分布較多,其嫩芽與刺嫩芽一樣可食。因此凡是有同屬植物野生分布的地區(qū)均可以發(fā)展人工生產(chǎn)。 刺嫩芽苗
2022-10-14 電議刺嫩芽屬多年生落葉小喬木,別名:刺龍芽、刺老芽、遼東楤木、龍芽楤木、鵲不踏等。刺嫩芽的嫩芽為食用部分,食用方法多樣?梢陨、炒食、醬食、做湯、做餡,或加工成不同風(fēng)味的小咸菜。它味美香甜,清嫩醇厚,野味濃郁,是著名的上等山野菜,被譽為“山野菜之王”。多年來,一直是出口的主要野菜品種之一,而且供不應(yīng)求。深受國內(nèi)外廣大消費者的稱贊?煞Q得上是“美味山珍”。 刺嫩芽的嫩芽中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每一百克的新鮮的嫩芽中,含有蛋白質(zhì)0.56克,脂肪0.34克,糖類1.44克,有機酸0.68克,此外還含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粗纖維、胡蘿卜素以及磷、鈣、鋅、鎂、鐵、鉀等礦物質(zhì),其中氨基酸的含量較高,而且品種豐富。除此之外,刺嫩芽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刺嫩芽的根皮具強壯筋骨、祛風(fēng)除濕和補氣安神等功效。刺嫩芽苗
2022-10-14 電議長梗刺五加別名:刺拐棒、坎拐棒子、一百針、老虎潦、五加參、俄國參、西伯利亞人參,分枝多,一、二年生的通常密生刺,稀僅節(jié)上生刺或無刺;刺直而細(xì)長,針狀,下向,基部不膨大,脫落后遺留圓形刺痕。刺五加的根、莖和地上莖作藥用,嫩莖和鮮葉是優(yōu)良的山野菜,葉、果可做茶。刺五加原為東北地區(qū)民間用藥,具有良好的扶正固本作用,據(jù)我國及俄羅斯有關(guān)資料表明,刺五加有類似人參的作用,是一種典型的適應(yīng)原藥物。但由于近年來的大量不合理和盲目采挖,野生資源逐漸減少,人工栽培勢在必行。目前,全世界已發(fā)現(xiàn)五加屬植物約40種,分布于亞洲,我國有30余種。據(jù)《中國藥典》中收藏的刺五加及其制劑的原植物均為刺五加一種植物。但我國各地供藥用而形態(tài)與刺五加近似的同屬植物有多種。 刺五加為落葉灌木,高可達(dá)2~3米。樹皮淺灰色,縱溝裂,生有多數(shù)脆弱的刺。幼樹黃褐色,老枝灰褐色,密生細(xì)刺,葉有密生細(xì)刺。葉為掌狀復(fù)葉,重小葉5,橢圓狀倒卵形或長圓形,中間一枚較大,邊緣具銳利重鋸齒,上面粗糙,下面主、側(cè)脈上有表皮刺和柔毛,葉柄長3~10厘米,常疏生細(xì)刺。莖直立,多縱生,1~2年生密生針狀細(xì)刺。地下根狀莖發(fā)達(dá),橫走,主根不明顯。傘形花序1~6個頂生于枝頂,總花梗長5~7厘米,花梗長1~2厘米,花單性異株或雜性,花萼近全緣或具不明顯5裂,花瓣5,黃白色,外面微帶紫斑,卵形,長1~2毫米,雄蕊5,子房下位,5室,花柱合生成柱狀。果實近球形,為漿果狀核果,成熟時紫黑色,直徑為7~9毫米,種子扁平,新月形,花期為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期8~9月。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上品乃指無毒,久服可以輕身、延年益壽而無害。刺五加自古即被視為具有添精補髓及抗衰老作用的良藥。商品名為五加參,原主產(chǎn)于黑龍江省山區(qū),地方土名習(xí)稱“老虎潦”,在日本則稱為蝦夷五加,而在前蘇聯(lián)又稱為西伯利亞人參。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稱刺五加,以五葉交加者良,故名五加,又名五花。五加治風(fēng)濕,壯筋骨,其功良深,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又“文章作酒,能成其味,以金買草,不言其貴”之說,對五加做了很高的贊譽。
2022-10-14 電議刺五加又叫五加參,別名:五加皮、刺拐棒(中國東北),科屬:五加科五加屬,使用部位:根和根狀莖,生于山坡林中及路旁灌叢中;藥圃常有栽培。整體株型:灌木或小喬木,高2~5米;樹皮暗灰色或灰黑色,有縱裂紋和粒狀裂紋;枝灰色,無刺或疏生刺;刺粗壯,直或彎曲。葉片特征:葉有小葉3~5;葉柄長3~12厘米,無刺或有小刺;小葉片紙質(zhì),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稀橢圓形,長8~18厘米,寬3~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均無毛,邊緣有不整齊鋸齒,稀重鋸齒狀,側(cè)脈5~7對,明顯,網(wǎng)脈不明顯;小葉柄長2~10毫米。花期與花型:花期8~9月;頭狀花序緊密,球形,直徑2~3.5厘米,有花多數(shù),5~6個稀多至10個組成頂生圓錐花序或復(fù)傘形花序;總花梗長0.5~3厘米,密生短柔毛;花無梗;萼密生白色絨毛,邊緣有5小齒;花瓣5,卵形,濃紫色,長1.5~2毫米,外面有短柔毛,后毛脫落;子房2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狀,柱頭離生。果期與果型:果期9~10月;果實倒卵狀橢圓球形,黑色,長1~1.5厘米,稍有棱,宿存花柱長達(dá)3毫米。短梗五加為五加科藥膳兩用灌木植物,明代著名醫(yī)藥學(xué)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已有論述“寧得五加一把,不要金玉滿車”。菜用短梗五加嫩莖是遼東野蔬中傳統(tǒng)食用珍品,富含硒、鐵、鈣、鋅等微量元素,近幾年價格不斷上揚,國內(nèi)外市場需求迫切。目前已在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北、山東、北京、上海等省市推廣示范1400多hm2。隨著短梗五加人工栽培面積不斷擴大,科學(xué)地防治害蟲既可提高無梗五加菜的產(chǎn)量,又能提高農(nóng)民收入。食用價值:短梗五加嫩莖營養(yǎng)價值豐富,可以清炒、涼拌、蘸醬、燉湯等多種食用。藥用價值:短梗五加根、皮、莖、果實中都含有黃酮和皂苷,嫩葉中含有強心苷,可降血脂。短梗五加可祛風(fēng)化濕、活血化瘀、健胃利尿等功效。刺五加苗
2022-10-14 電議咨詢熱線:0571-87153887 郵箱:kf@nongmiao.com 在線咨詢:
Copyright ©2012-2024 農(nóng)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