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貝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與植物激素,都是植物生長物質,都可以調節(jié)和控制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及各種生理生化活動。植物激素是植物體內源產生的活性物質,這些物質在植物體內含量極微,但其作用很大,參與調節(jié)植物的各種生理生化活動。目前得到公認的植物激素主要有五大類,即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素及乙烯。因植物體內天然存在的激素含量甚微,想通過從植物體內提取再應用于農業(yè)生產那是非常困難的,也是非常不合算的,于是金寶貝應用功能微生物合成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質,與植物激素有類似的生理效應,也能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其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這就是金寶貝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F在已經問世的金寶貝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根據其作用對象可以分為增甜劑、生根劑、促長劑、壯苗劑等。 [詳情]
硼不僅是許多糧、油、棉作物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絕大多數蔬菜也不能缺少它。如豆角缺它花而無夾,茄果缺它蕾而不花,花菜缺它花蕾干縮,芹菜缺它莖桿發(fā)裂,蘿卜缺它糠心黑心…… 蔬菜缺硼一般多因底肥施農家有機肥少、施化學氮、磷、鉀肥過多所致,因此,對于基肥施用農家有機肥不足的菜地一定要增施硼肥!∈卟耸┯门鸱实挠昧亢头椒ɑ九c油菜相同。較佳的方法是苗床和移栽本田的基肥中按每畝用量1.5公斤配入,也可采用葉面噴肥的方法進行根外追肥!「庾贩实妮^佳時期為蔬菜育苗期、移栽后的發(fā)棵期和營養(yǎng)生長轉向生殖生長的過渡期。應選擇無風的陰天或溫度不高、陽光不太強烈的晴天下午4時-7時,盡量減少或避免大風、強日照、高溫干燥氣溫對肥液的損失。 蔬菜根外追施硼肥的適宜濃度為0.2%,即每畝一次用硼肥50-150克,兌水25-75公斤。切忌用肥過多超過用量和兌水不足超過濃度造成硼中毒,導致葉片失綠變枯和花果脫落!∪~面噴肥大多選用硼砂,在配制肥液時一定要選用50℃溫水將硼砂充分溶解,然后再加水稀釋到所需濃度。噴霧時要噴細噴勻,力求葉片正面、背面都噴濕潤。特別要注意對氣孔較多的葉背面的噴施,以加快葉片對肥分的吸收!「庾贩室淮坞y以滿足蔬菜生長需求(特別是在矯正缺硼癥時),在苗期、移栽后的發(fā)果期和營養(yǎng)生長轉向生殖生長的過期應按照噴濕噴勻的原則,以25公斤-75公斤的肥液各噴1-2次。 (記者 佚名) [詳情]
施肥是花卉生產的重要技術措施,為了及時獲得花艷葉美的優(yōu)質花卉產品,應根據花卉的需肥特征、不同生長階段,根系的深淺及土壤、氣候、市場需求特點等因素全方面考慮,做到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一、根據花卉不同生長階段分期施肥 1、根據生理平衡原則施肥。不同花卉種類有著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和需肥特性,因此施肥要求也不同。以觀果為主要產品的花卉(如金、葡萄等),除需要大量的氮肥外,磷、鉀肥也應占重要的比例。以觀葉為主的花卉,在施足氮肥的基礎上,配施鉀肥。以觀花為主的花卉,偏重氮肥,配施磷、鉀肥,并注意微量元素和稀土肥料的施用。在施肥過程中,要強調各種元素間的平衡配合,才能充分發(fā)揮肥料的較大增產效益。 2、根據花卉不同生長發(fā)育期施肥。同一種花卉,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營養(yǎng)元素的需求也有很大差異,需要分期施肥。例如多年生花卉,當幼苗速生階段,正好是長根群、發(fā)枝葉、高生長時期,此時養(yǎng)分消耗特別多,需特別注意施肥。其中氮肥的比例較大,并配以磷鉀肥。在此期若能充分供給各種營養(yǎng)元素,花卉就會枝繁葉茂,為開花打下營養(yǎng)基礎。 3、根據不同的生長季節(jié)施肥。同一花種,除了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肥料的供應有不同的要求外,在一年當中不同的生長季節(jié)也有不同的要求。一年之中,早春根系恢復生長之前和秋季落葉休眠之前施基肥,適施磷肥。氮肥對根系生長極為有利,花卉在春季萌芽抽枝葉期,需吸收較多氮肥,以保證營養(yǎng)生長旺盛進行,但應注意不可過早,如過早,根系尚未完全恢復正常生長,吸收力差,肥分易流失,此時根系幼嫩,若土壤溶液濃度偏高,易引起根系灼傷。進入6月后,許多木本花卉開始花芽分化,此時應控制氮肥,保證磷、鉀肥的供應。 二、根據花卉生長習性與觀賞特性施肥 觀葉花卉、林木類、蔭木類樹種,在植株不徒長,不影響抗寒能力的前提下,在生長季節(jié)可適當多施氮肥,促使枝葉茂盛,葉色濃綠光亮,提高其觀賞性。而早春開花種類,則應保證冬季充足的基肥供應,使其花大而多。一年多次開花的花卉種類,除休眠期施基肥外,每次開花后應及時補充因抽梢、開花消耗的養(yǎng)分,以保證下一茬花的正常開放。 三、根據肥料特性施肥 有一些肥料具有特殊的作用,應分別對待與施用。如硼肥可促進根系生長,提高開花結實力,增強抗寒性;生石灰可降低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結構,在南方紅黃壤酸性土壤地區(qū)是重要的肥料,它還可使粘土變得疏松;鉀肥可促進光合作用,可彌補冬季溫室中光線不足、低溫帶來的不良后果。(記者 佚名)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