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育種和品種演化:
月季育種和品種演化過程分為三個獨立的時期,在這三個時期,育種方法相對不同,但以基因的變化為育種的主題,是共同的。三個時期劃分如下:
1、早期(史前--1875年)
2、近代(1875--1967年)
3、現(xiàn)代(1967年--)
較好個時期,持續(xù)了約5千年時間,到1875年,孟德爾發(fā)表了他的著名的雜交遺傳規(guī)律,人們對月季的育種也發(fā)展為定向雜交育種。從那時起,大多數(shù)月季育種學家從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或者是質量遺傳的角度來考慮育種問題,而育種中的數(shù)量遺傳或是加權遺傳行為,在那時還鮮為人知或很少被應用。
較好時期月季育種的輪廓如下:
1.眾多月季種類被收集起來,并且全部種植在一起。
2.其中只有很少幾個種對第二時期月季育種做出了貢獻。
3.種內雜交是個自然發(fā)生的過程。
4.新品種只來源于自然授粉
5.月季育種工作集中在西歐和美國。
6.自然進化趨勢是從二倍體到四倍體。
7.形成原始的巨大的基因庫。
8.馴化減少了基因資源。
9.1875年以前的月季品種是被推測出來的。
第二個時期開始于定向技術的應用,結束于1967年。從1967年開始,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月季中開始應用。該時期持續(xù)了90年。
第三個時期,開始于1967年,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
月季育種的開端:早期從事園藝工作的人們從野生月季里挑選出優(yōu)良的種類,并把它們種植在一起,在史前的很早時期,就有幾個月季種類或其中已馴化的幾個品種種植在中國、波斯、兩河流域、埃及、希臘和意大利,這個時期要遠遠早于公元元年。在古代園藝里,對月季是進行種子繁殖還是無性繁殖不清楚,但是,在5000多年的時間里,通過播種由自然授粉得到的種子,一大批新品種出現(xiàn)了。
品種的馴化和種內雜交雜種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歷程,一些不理想的原始類型被拋棄掉,無性繁殖技術得到了發(fā)展,馴化的進展加快了。通過旅行家的引入和品種更替,使園藝學家得到了新的基因資源(任何馴化種類,其基因變化很小)。早期的育種家知道將某一品種和其它品種種植在一起,對后代產生很大影響,同時他們保留了不少母本和新品種產生的資料,使我們夠確認一些品種的演化過程,但是,當時的育種學家,仍不清楚父本特性會通過授粉傳給下一代。在那時,也有一些二倍體品種演化出四倍體品種來,F(xiàn)代月季的主要品種幾乎都是四倍體。值得注意的是,在連續(xù)開花的一些品種內,生活力隨著倍性的增加而增加,假如這個知識早被理解,可能會激起期育種學家從二倍體中定向培育四倍體新品種的興趣。
原產中國的月季花對西歐新型月季品種的培育所起的作用比其它任何種月季都要重要。它給新品種帶來了迄今為止還不知道的連續(xù)開花和灌叢現(xiàn)象。還有多花薔薇,也是十分重要的親本,它給月季帶來傘形花序的特。
第二個時期,生物分子方面的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但關于月季的科學研究不多,這種情況可以從過去的《植物育種》和《園藝學文摘》兩種雜志中看出,在它們當中每年數(shù)以千計的文獻里,很少有關于月季的文章。關于月季的科學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分類細胞學、生理學、形態(tài)學、生長條件、變種和砧木研究上,育種研究的目標在于性狀遺傳、雜交育種程序的簡化及提高直接選擇和間接選擇率,關于低耗能與抗病蟲害品種的研究則較少,而且遠遠落后于果樹。例如,幾乎所有的育種工作是局限在大學或研究所里。
第二個時期,有二個重大發(fā)現(xiàn)。首先,連續(xù)開花,大花品種的育成,它是由皮內特在1900年育成的。它標志月季種間雜交定向育種的較好次成功。
第二個重大成果,是在1920年,古老矮壯品種的育成,“pompondeparis",在瑞士重新被發(fā)現(xiàn)這個新種類,現(xiàn)命名為R.roulettiiCorrevon,是現(xiàn)代一些微型月季的起源。
在第二個時期的初期,人們發(fā)現(xiàn)了月季的大量基因類型,面對眾多的基因資源,第二個時期的育種家抓住了機會,一些親本被選擇保留,另一些被拋棄,雜交育種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并開始了室內雜交育種。很多不同的原始親本都可以互相雜交,結果是不同種類之間原本是清楚的界限消失了。
在20世紀30年代,月季被分為溫室月季和露地月季。受到對二個種類品種需求的鼓勵,育種學家開始選育適合各自特定環(huán)境的種類。今天,育種學家主要集中在較好個種類上,因為溫室品種的品質是露地品種的3-5倍,使溫室品種變得特別引人注目。由于品種間,一直仍有很豐實的基因資源,育種學家在二個種類的育種工作中,相當成功,漸漸地,一些適合溫室生產的種類被繁育成了,它們包括一些小花中花和大花品種。
總體來講,對溫室月季和露地月季的選育,從方法上沒有什么區(qū)別,談到方法或是選育程序,育種學家更多的是用消極的方法,選擇他們的實生苗。在選擇過程中,大約99%的實生苗被淘汰,這種在每年數(shù)以萬計的實生苗中嚴格選擇的方法,持續(xù)了近100年,這勢必導致基因的嚴重流失。更糟糕的是,幾乎每個育種學家都選擇同樣的形狀,因而應用了同樣的選擇標準。
在現(xiàn)代月季種群中,這些品種不但適應了溫室環(huán)境,而且他們的習性還存在著異同點。同一花色的品種往往呈現(xiàn)出一致的花蕾外形,花型,花大小,花瓣數(shù)目以及同樣的花枝長度和多刺性。外觀品質提高了,但內在品質則不一定提高(內在品質包括生活力,對低能環(huán)境的適應性,瓶插壽命和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在第二時期育出的月季品種內在品質表現(xiàn)相當差,因為內在品質不是育種目標,多被育種學家忽略。
關于外觀品質,大多數(shù)育種學家認為,實生苗的一致性是他們努力工作的結果一一不管這個結果是受歡迎還是不受歡迎。對月季來講,需要有一些有限的種質資源才能把一些特殊性狀傳給后代,當親本數(shù)很大時,這些特殊性狀便融進了后代品種中,這是令育種家感到頭痛的,因為這意味著一個新品種有好幾個普通的祖先,這是人們所不希望的。他們抱怨說“實生苗種群量必須每年加大才能發(fā)現(xiàn)好的品種”,“發(fā)現(xiàn)優(yōu)良品種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對于造成月季這種情況的原因人們各抒己見,后來人們認為有很多因素共同起作用。
月季育種現(xiàn)代階段:1967年,英國人黑爾以藤本雜種茶香月季為試驗材料,成功地從人體細胞里誘導出胚,表明分子生物學技術成功地應用到月季育種中來了。從此人們開始了應用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育種,關鍵內容為:引入有利于改變內在品質的基因
上一篇: 秋后辣椒巧管理 調淡補缺效益高 下一篇: 春季花卉養(yǎng)護